app | 357B | 下载 |
|
潮汕工艺 二维码
12
发表时间:2021-01-10 11:00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 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 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 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 叫绝。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 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 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 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 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 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 叫绝。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 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 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 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 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 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 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知名,有“南国鲜花”之称。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潮州音乐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 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 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 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 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至明代中叶潮州音乐已形成一种曲目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体系的民间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传谱,用“二四谱”、“工尺谱”以及简谱。其中“二四谱”系 潮州音乐最古老谱式,也是中国稀有的乐谱。从“二四谱”及潮州音 乐特殊音律进行研究,均可见唐、宋音乐文化对潮州音乐的影响。 潮州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乐器组合种类多样,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群众 性民间艺术形式。潮乐的基本调式有五种,即:轻六调、重六调、 活五调、反线调、轻三重六调。最具特色的乐器是二弦和打击乐。 在演奏上除锣鼓乐外,都由二弦领奏和指挥。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大锣鼓演奏,也有二 五人组成的弦乐演奏,是雅俗共赏,群众性白娱自乐的艺术形式,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地方方言 潮汕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潮汕话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 义多等。潮汕话本是古代中原汉人语言在潮地衍变的产物。据有关 史料载,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潮汕话的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 地方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汕人与闽南人 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历经千百年后,中原汉族语言早 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潮汕话却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八个声调。现 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汕话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汕 话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 等等。古汉语也保留较完整;潮汕话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 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现在,潮汕话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 相渗透,使潮汕话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由于 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所以潮汕话也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 的纽带。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汕头语是现今中国方言最 古远、最特殊的。 潮汕物产 农产品品种繁多,水稻、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盛产 各种岭南佳果,潮州柑被誉为“柑橘皇后”,林檎、橄榄、杨梅、油甘、澳榴等是本地名优杂果。享有盛誉的“蔬菜王国”,四季有优质 时令蔬菜应市,包心芥菜、早皇白菜、芥蓝花、椰菜花是本地的特 优品种,良种菜籽蜚声海内外。较有名的禽畜有狮头鹅、鸥汀鸡、 本地黑猪等,尤其以狮头鹅最负盛名,被誉为“百禽之王”。海、淡 水产品十分丰富,最名贵的鳗鱼、石斑鱼、鲳鱼、马鲛、对虾、膏蟹、梭子蟹、鱿鱼、牡蛎、紫菜等。选用丰富海鲜为主要原料的潮 州菜,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美味独特而风靡海内外。以牛肉丸、猪肉丸、鱼丸“三丸”和蚝烙等为代表的风味食品,脍炙人口。 各式凉果和腌制蔬菜都是传统名菜。潮汕抽纱、金漆木雕、玩具礼 品等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彩瓷、珠绣、金银饰品等也 很著名。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 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 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 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潮汕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 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 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 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 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 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 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 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 数等交际礼俗?? 潮汕民族艺术 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它的前身 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以,距今400多的的历史。明代中叶,潮剧 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体系和演出形式。明清时已有潮腔、潮调、泉 潮雅调、潮州戏之称,以后又称潮音戏、白字戏等。潮剧的称谓, 最初在清未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定称为潮剧。 潮剧的传统剧目众多,据载,1959年前已收集到1300多个,编入[潮剧剧目纲要]的有885人。其剧目主要有三类:一类来自南戏、明 清传奇,如[荆钗记]、[白兔记]等;一类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如[苏 六娘]、[柴房会]等;还有一在是时装戏,如清未年上演过的[林则徐]等。这些剧目或是以诙谐幽默的笔法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或是描 写青年男女冲破牢笼,寻找自由的爱情故事;或是歌颂忠臣良将面 对强权,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色彩。如今,许多曲目 作为爱憎色彩。如今,许多曲目作为折子戏上演,深入民心,经久 不衰。 潮剧俗称潮州戏,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 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 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 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 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 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 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 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 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 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英歌舞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 解救卢俊义故事的潮汕英歌舞,被行家称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少 有的男子群体舞之一”。当地也因此有,潮汕英歌不会舞别想娶老婆 的说法。这一有着3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的传统“土风舞”经近年来 的发掘、整理、加工,名声渐传渐远,粗犷豪放的舞姿展现于北京、天津、广州等地。春节、元宵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队频频收到广州、深圳等地的邀请前往表演,成为那里佳节喜庆活动中的重头戏 舞狮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 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 抢球。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 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 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 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 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 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据史料记载,在唐 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 部伎八部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 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 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 变革,舞狮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以北派和南派为主。北派舞 狮形式(也称北狮)表演者一人或二人全身被狮被遮盖,下身着与 狮同样颜色裤子,双脚穿花靴, 引狮者扮武士,手拿绣球,在京鼓、京锣的打击乐中表演。而南派 的舞狮形式(也称南狮,也就是潮汕常见的舞狮)却没有全身遮, 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头尾互相配合。 铁枝木偶 明代嘉靖年代刻本《荔镜记》描述潮州元宵夜“打锣鼓动乐抽影戏”,“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