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 357B | 下载 |
|
高考作文年度热词 二维码
5
发表时间:2020-07-04 10:29 年度热词1: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值得中华儿女自信、自豪。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持久的力量。 热点事件 “丑哪吒”彰显文化自信的魅力 2019年7月26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在国内上映,上映仅6天票房就突破12亿元。电影中的哪吒齐刘海、八字眉、烟熏妆,丑萌的长相完全颠覆了哪吒的经典形象。同时,不屈服、不认命的主旨又承接了经典哪吒形象的反抗精神,新哪吒由“外”到“内”都更贴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如此,这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进行全新艺术创作的电影能占据票房高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媒体之声 @中国小康网 《哪吒》《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可贵,是因为它们在讲中国人的情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新京报 虽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如何用好宝库里的资源,将故事变得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与审美,才是真正考验电影创作者水平的。 @齐鲁晚报 哪吒这个古老IP的吸金能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中国神话这座富矿带给人们的惊喜还远不止如此。中国神话的背后,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 时文范本 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 赵贵胜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回答了国产动画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 不只是《哪吒》,“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的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其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其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些国产动画将经典故事放置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改写。《哪吒》中,哪吒被塑造为当代人的形象:品行顽劣的哪吒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少年。新编故事观照当下观众的价值追求,百姓消除对哪吒的误解,回答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人物重塑和故事新编中,哪吒走出传统,成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共鸣的活生生的普通人。他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 创作者们积极应对当下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3年、100次的人物造型、1318个特效镜头、全国60多家公司、1600多名制作人员等数据,记录了《哪吒》创作者们在视觉技术方面的努力。人物造型也一改以往的风格,突出互联网文化中“萌”的特征。哪吒,以“凶萌”的形象出现,让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观众群体倍感亲切。 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国产动画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从视听语言到人物塑造再到叙事方面,国产动画打破了上世纪动画电影中常见的主人公扁平、刻板的形象,通过克服困难、完成自我成长,展现“人物弧光”,让人物变得丰满可信,把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 优秀的传统文化曾经涵养了中国民族动画,孕育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力作,造就了国产动画的高光时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大命题,也是当下电影创作者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在这方面,《哪吒》等国产动画做出了积极探索,观众给予了热烈反馈,但依然有可拓展的空间。我们期待更多国产动画不仅有“中国味”,而且更具“中国魂”,期待涌现更多精品力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年度热词2: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并且在传承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传承,不仅需要言传身教,也需要注入鲜活的思想和情感。 热点事件 故宫上元灯会使传统文化 成为新时尚 2019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故宫上元灯会,不仅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等各界代表参加,还对部分普通游客免费预约开放。这是故宫近百年来的第一次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大规模被点亮。此次上元灯会再次助推人们回归传统习俗,使传统文化成为新时尚。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数字故宫,从中式纸胶带、手机壳等文创产品到故宫彩妆系列,故宫在成功引爆一拨儿拨儿的博物馆热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带进百姓生活。 媒体之声 @新京报 故宫灯会不一样,它不仅对接了元宵赏灯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把北京过年的氛围烘托到一个高点,更唤醒了公众对故宫文化想要深度了解的愿望。 @北京日报 新时代的故宫,需要创新“打开方式”,拆掉“门槛”,以愈加开放的姿态,让更多人走进来,让更多传统文化走出去。 @光明网 故宫灯会之所以叫人神往,大概是因为这场灯会不仅有“灯”、有“人”,更有“文化”……这样的灯会,既有传统文化的历史之暖,亦有人文情怀的时代之光。 时文范本 故宫灯会走红启示从“新”看传统 毛建国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如欧阳修这首《生查子》,古人对于元宵节有着很多诗意的描写,也正是因为这些诗词,今人对于元宵节才有着无限向往。故宫灯会,显然满足了人们这一向往。 有人说,作为一个大IP,故宫自带流量,故宫灯会走红不足为奇。现在看起来似乎如此,但这要是放在以前,恐怕没人敢这么说话。几年前,故宫还曾因为管理问题闹出过不少笑话。过去的故宫,说起来有很多世界之最,实际却看不到、感受不到。而现在的故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16年底,故宫公布馆藏数量为1862690件(套)。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修缮,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2015年的60%,2017年的80%。故宫的最新目标是在两年以后开放区能达到85.02%。大众最熟悉的可能还有故宫的文创。这几年,故宫文创刮起了一股风,不仅给故宫带来了15亿元的收入,也在整个文博系统掀起了一股文创热。 故宫何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创新,让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显得更为年轻,也让传统文化走近寻常百姓。而现在,“故宫94年来首开夜场”,何尝不是创新的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到一起,这才是故宫灯会走红的真正原因。 在传统文化中,故宫具有代表性,但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有故宫。这些年来,很多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上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就拿灯会来说,这个元宵节,除了故宫之外,南京夫子庙灯会,上海豫园灯会,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传统节日的一个品牌文化,且其影响力早已经超出了所在区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文化其实自带流量,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出来。 很多地方都有着灯会传统,有些地方的灯会还十分出名,成为了很多人的乡愁。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出于一些考虑,后来停办了灯会。举办灯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有着包括安全在内的不小压力,但压力不是停办的理由,更应该成为办好的动力。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应该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一番新的审视,那些有内核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方式表达出来。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完全能够办出安全、精彩的灯会。 当前我们正处于文化的大时代,这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富矿,有些传统文化受到冷落,未必就是传统文化不行,而是弘扬文化的方式不行,没有找到“金手指”。故宫灯会走红的秘诀是推陈出新,这启示我们要从“新”看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年度热词3:文物保护 对于任何具有历史、文化、科学、美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我们都必须积极去保护,因为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美学、推动发展的最好媒介。 热点事件 巴黎圣母院大火 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16日大火被扑灭。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但主体结构幸免于难,主要艺术品得以幸存。火灾让世人惋惜痛心的同时,也不禁让国人想起圆明园,有人甚至“幸灾乐祸”。但主流声音是,从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到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每一次遗产受灾、文物历劫都在警示世人: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警钟长鸣,与此同时,需要构建一个科技化、系统化、全覆盖的文物安全保护机制。 媒体之声 @新华网 时代在前进、观念和技术在进步,面对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我们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应不断加强。 @北京青年报 文明发展不止步,观察思考不停步。走出去,以惺惺相惜的心态看待多样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心怀赏悦,这是一个21世纪现代人需要有的眼界与胸襟。 @中国青年网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不是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而是为了更好前行。历史从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时文范本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警钟为谁而鸣? 卜永光 法国文豪雨果在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卡西莫多这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形象,成为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角色。在180多年后的这场大火中,卡西莫多至少部分地失去了他栖身的钟楼。倘若文豪复生,他笔下的卡西莫多一定在哭泣,面对熊熊大火,善良而勇敢的敲钟人或许会奋不顾身地冲进浓烟,在火光中撞响具有特殊意义的警钟。不过,警钟为谁而鸣?这或许是在钟声响起后会让卡西莫多感到困惑的问题。 法国官方尚未对火灾起因给出详细解释,但已经初步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而将其归结为偶然和意外因素所致。巴黎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则可能直接引发了火灾。此次突如其来的火灾发生在法国的多事之秋。法国刚刚经历了旷日持久的“黄马甲运动”,国内陷入了严重的分裂和动荡之中。另外,近年来,巴黎圣母院因为空气污染和酸雨受到了严重侵蚀和损害,需要至少1亿欧元的修缮费用。由于各种危机缠身、财政上捉襟见肘,法国政府直到2018年才拨出4000万欧元进行修缮。政府在各种危机面前无暇顾及文物保护,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隐患。 150多年前,了解到圆明园惨遭焚毁之后,雨果曾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充满悲愤地对殖民者的强盗行径进行了控诉。那场大火是人类文明史上更大的一场灾难,也是特定年代殖民者制造的“人祸”。所幸一个多世纪过去后,世界在向前演化中不少领域出现了明显进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在火灾中毁于一旦,除了少数陨石类藏品幸存,92.5%的文物被焚毁,大量世界级的珍贵文物永远消失了。造成巴西国家博物馆惨遭灭馆之灾的直接原因,是建筑内礼堂的空调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遵守厂商要求,深层根源则可以追溯到长期的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松懈等世界文物保护中的普遍性问题。事实上,在文化遗产遭遇的灾祸中,很少有绝对的“意外事故”和“天灾”,即便是有,国家的文物保护力度、管理者的危机应对能力也都需要在其中接受检验。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及其付出的惨痛代价,无疑为世界文物保护工作再次敲响了警钟。 经过持续不懈的扑救,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框架得以保存,多数文物得以免遭焚毁。最终的损失清单看起来比大火肆虐时人们根据火势预估的情况要稍好。但与人们可以庆祝自身的劫后余生不同,面对文化遗产经历的劫难,世人只能在警钟中警醒,在惊醒后反思。因为这种损失往往是永久性的、不可挽回的。 就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句子:“熄灭了火之后,灰也是冷的。” |